講起殯葬業,您會想到什麼?為什麼龍巖自詡為「生命產業」,而非「殯葬業」呢?
答案或許可以從《父與子》這本書找到,書中的故事是傳統殯葬業與現代生命產業的交集,這個交集就是台灣殯葬業/生命產業的新起點。
傳統土工仔 VS. 現代禮儀師
殯葬業 VS. 生命服務業
傳統的葬儀社通常都是家族事業,一代傳過一代。如果沒有任何意外,主角漢誠理應像父親繼承祖父事業那樣,繼承父親的葬儀社。但是隨著都市化的演變,喪家不再會主動上門,反而是葬儀社要在醫院搶件、搶生意,才能勉強維持生意。
而漢誠認為真正的殯葬業不該是這樣的,但又無法反駁父親說的:「死人的工作不就是那一套?入殮、打桶、吊靈、做公德、告別式、晉塔、返主,難道會有什心花樣不成?」於是決定到其他大型同業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隨著故事慢慢發展,漢誠漸漸體會儀式真正的目的是「尊重生命」,真正的意義是「慎終追遠」,他重新認識「什麼是喪禮」,而他的父親在親自送走弟弟之後,理解喪禮不只是流於形式,更是與親人道別的過程,他也終於體諒漢誠的決定,兩人和解、相互體諒。
在過往,「死亡」是一個禁忌話題,大家都不談不說,自然就也不瞭解。當事情發生了,在不了解的狀況下,就容易被不肖業者層層剝削,花了大錢卻舉辦一場不專業、不莊嚴、不尊重的告別式,令逝者的最後不圓滿、生者留下遺憾。

禮儀師不僅是喪禮的執行者
更是諮商協調者及社會教化師
然而,龍巖帶領台灣進行殯葬改革,不只重新塑造殯葬業的形象,更是從嚴格的集體訓練、紮實的專業知識做起,讓吐著檳榔渣穿著藍白拖的土公仔由內而外轉型為穿西裝打領帶的禮儀師。
要成為一位優秀的龍巖禮儀師,最重要的是還要具有「同理心」。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問題與狀況,在籌辦喪禮的過程中,一個家庭可能會充滿誤會與不諒解,如何化解分歧的意見,就需要禮儀師從心出發、設身處地的去溝通與協調,才能讓逝者畢業典禮圓滿完成,生者心安、亡者靈安。

消極逃避到積極看待
比離別更重要的是珍惜
龍巖成立迄今將近30年,從「殯葬業」轉型為「生命服務業」,龍巖的工作與專業不只是完成一場場圓滿的告別式,也不只是打造一座座完美的塔墓,更是我們從經驗的累積中了解到,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服務生命」。
當生命逝去,龍巖用溫馨的場景代替吵雜的過程,用陪伴與追思取代遺憾與難過。更是透過生命教育讓社會反思比「離別」更重要的是「珍惜」,面對「死亡」不再是「消極」的逃避,而是「積極」的看待。
未來,龍巖仍會持續努力,讓「黑色產業」成為「陽光產業」,讓離別不再是終點,而是邁向永恆的新起點。
